成人无码区免费A片视频日本,姐妹5免费观看完整版国语 ,精品国产精品国产偷麻豆,欧美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

新聞詳情
所在位置: 首頁> 公司新聞> 熱點新聞>

昆明在滇池種水葫蘆治污 專家批倒行逆施

日期:2024-12-22 13:32
瀏覽次數:2912
摘要:

水葫蘆,學名“鳳眼蓮”,自上世紀60年代,因為在各地搶占水面,影響航運,窒息魚類,危害健康,在國外已經聲名狼藉,到處遭到斬殺。2003年,國家環保部把它列為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。

水葫蘆曾經是對滇池造成水體污染的罪魁之一,在2011年夏天,昆明市突然在滇池水域種養了26平方公里的水葫蘆,以此作為治理滇池水體污染的措施之一,但不少昆明人以“駭人聽聞”來表達對這種種養行為的詫異與疑懼——

水葫蘆:昆明人的“魔鬼”記憶

自1988年以來,滇池的波峰浪谷中活躍著一支“巾幗打撈隊”。

“23年來,她們駕著打撈船穿梭在滇池上,打撈出的垃圾能堆積成一座小山……”

這支清一色的農婦打撈隊之所以出名,是因為她們的使命是保護滇池,具體而言,主要是在打撈一度蔓延瘋長的“水葫蘆”。

在昆明人2011年前的記憶中,水葫蘆是人人得而誅之、污染滇池的“魔鬼”,必欲除之而后快。上個世紀末,昆明市投入巨大的人力、物力、財力,好不容易才將水葫蘆從滇池草海,以及所有入湖河道口和內河、池塘等打撈**干凈。

但此景不長,今夏,昆明市決定,耗費巨資在滇池大面積種養水葫蘆,以此治理污染。此消息傳來,昆明人時間的反應是莫名驚詫。

據此間媒體報道,2009年,昆明便和江蘇省農科院合作,在滇池白山灣實施了“滇池水葫蘆富集氮磷及資源化利用研究與示范”項目,系統研究了水葫蘆機械化采收、減容、粉碎、脫水、有機肥生產、沼氣發酵,分析評估了“水葫蘆控制性種養機械化采收工廠化處理資源化利用”各環節技術參數及社會生態效益。

在歷時近兩年實驗的基礎上,2011年7月12日,“滇池水葫蘆規模化圈養及資源化利用工程”正式啟動。昆明市宣布:借鑒太湖生態治污經驗,江蘇省農科院與昆明牽手,今年將在滇池內圈養26平方公里的水葫蘆。

農科專家“點睛”:“魔鬼”變“天使”(昆明在滇池種水葫蘆治污 專家批倒行逆施)

據說,江蘇省農科院有著在太湖用水葫蘆治理污染的經歷。因此,和太湖一樣存在污染的滇池,被同樣施以“水葫蘆療法”。

江蘇省農科院一位領導說:“滇池20平方公里的水葫蘆種養規模每年可以產生100萬噸的水葫蘆,可以從水體中帶走約1500噸氮、436噸磷。水葫蘆經過加工,進行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,可以生產出有機肥3萬噸。”

有了江蘇省農科專家的“點睛之筆”,曾經的“魔鬼”水葫蘆瞬間變臉,成為改善滇池水質的“天使”。

來自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的資料顯示:“2011年市委、市政府決定在滇池流域開展26平方公里(39000畝)水葫蘆控制性種養。其中,外海16平方公里(24000畝)、草海6平方公里(9000畝),流域內其他水域4平方公里(6000畝)。”

與以往水葫蘆自己任意繁殖不同的是,昆明市這次是人工主動種養水葫蘆——故意圈養。“也就是說,人工種養是可控的。水葫蘆任意繁殖而無人管理,才是造成再次生態危害的根本原因。”

但水葫蘆畢竟是危險的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,稍有不慎,“種、采、運、加、用”五環中有一環沒有扣好,便會使滇池污染雪上加霜。

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賀彬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說:“對自然水體來說,如果人為干擾不是很嚴重,我們還是建議,盡可能不要用外來物種來進行生態恢復。”

“種水葫蘆治污是倒行逆施”昆明在滇池種水葫蘆治污 專家批倒行逆施

滇池治污采取種養水葫蘆的方式“以毒攻毒”,在江蘇省農科院的專家蒞臨昆明前,鮮有人持此認知,雖也有人曾經實驗性地做過,但終卻行不通。

有名環境保護專家、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所(現為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)原所長、教授級**工程師郭慧光說:“水葫蘆去氮、磷能力很強,有一定的抗污染能力,這些都是水葫蘆的優點。不是云南的環保專家不懂水葫蘆的利用,而是這樣做有若干大問題,其中一個是巨大的經濟成本,比如要對含水量高達98%,乃至99%的水葫蘆迅速脫水,費用極其高昂。”

郭慧光對昆明市滇池治污過程中所實施的“河長制”管理工作稱贊有加,“它解決了過去滇池治污所一直存在的‘多龍治水’痼疾,36條入湖河道,有十七八條變清澈了,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貢獻。”

滇池治污“河長制”誕生于2008年3月27日,昆明市在“治湖先治水,治水先治河,治河先治污,治污先治人,治人先治官”新思路的指導下,在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正式明確實行綜合環境控制目標“河(段)長負責制”:35條入滇河道,由市委、市人大、市政府、市政協主要領導各擔任一條河道的“河長”,河道流經區域的黨政主要領導擔任河“段長”具體組織實施,對轄區水質目標和截污目標負總責,實行分段監控、分段管理、分段考核、分段問責。

對于在滇池大面積種養水葫蘆治理污染,郭慧光說,“農業科技與環境科學是不同的專業領域,雖有一定的聯系,但不能等同,農科院院長未必懂環保,由農科院來做這個環保方面的工作,有些好笑。”

用水葫蘆做飼料,郭慧光早在10多年前就帶人實驗過,“直接喂豬,豬不吃,吃了會拉肚子;喂牛,牛也不吃,只能先制作成草粉。”

“水葫蘆含水量高達98%到99%,要制成飼料,其脫水成本每公斤達到4毛錢,也就是一噸水葫蘆的脫水成本高達4000元,脫水制作草粉的經濟成本太高,阻擋了市場化進程。”他說,“如果水葫蘆制成飼料的脫水成本不高,早就有企業來投資了,誰傻啊!”

在郭慧光看來,一些人只是強調了水葫蘆吸附氮、磷等有害物質的一面,而忽略了水葫蘆本身也會向空氣中釋放、向水中投放大量碳的另一面。

他認為,圈養水葫蘆來治理滇池污染,“就環境影響來說,弊大于利。湖泊的演化是一個逆向的過程,水葫蘆直接向湖里投放大量的碳,它的根部向水里投碳,不及時打撈腐爛了會向水里投放更多的碳。”

“從環境科學的角度來說,大量種植水葫蘆是倒行逆施。”郭慧光說

蘇公網安備 32048202000236號